斑枯、葉枯、莖枯、蔓枯、立枯、青枯、枯萎,看到這么多...枯病,有沒有覺得,腦子已經亂了?
而且,很多病害相互之間,在癥狀表現上又有很多相似的地方。
首先,來看看立枯病、青枯病、枯萎病這三種病害。
比如青枯病、枯萎病和立枯病之間,蔓枯病與枯萎病之間,那怎樣把它們區別開來呢?
三種病害共同點:
初期發病時,都會在白天(中午)時萎蔫,早晚時恢復。
三種病害不同點:
1、發病時期不同
立枯病
是苗期常見的病害,多發生在育苗的中、后期發生。
青枯病
一般在成株期發病。
枯萎病
一般在開花結果期發病。
2、癥狀表現不同
立枯病
秧苗枯黃卷縮,莖基部初有橢圓形或不規則暗褐色病斑,逐漸枯萎爛死,用手拔苗,莖基部與根脫離,容易折斷。
青枯病
主要癥狀是植株迅速萎蔫、枯死,莖葉仍保持綠色。病莖的褐變部位用手擠壓,有乳白色菌液排出。
枯萎病
發病突然,癥狀包括嚴重的點斑、凋萎或葉、花、果、莖或整株植物的死亡。
立枯。ㄓ址Q死苗)
主要危害幼苗莖基部或地下根部。初為橢圓形或不規則暗褐色病斑。
病苗早期,白天萎蔫,夜間恢復,病部逐漸凹陷、溢縮,有的漸變為黑褐色,最后干枯死亡,很少倒伏。輕病株僅見褐色凹陷病斑而不枯死。
苗床濕度大時,病部可見不甚明顯的淡褐色蛛狀霉,但不顯著。
這里需要注意立枯病與猝倒病的區別,它們都是育苗期常發生的病害。
區別點
猝倒病常發生在幼苗出土后、真葉尚未展開前,產生絮狀白霉、倒伏過程較快,主要危害苗基部和莖部。
立枯病多在育苗中后期發生,發病中無絮狀白霉、植株得病過程中不倒伏。
青枯病與枯萎病
相同點
都屬于維管束病害,發病后維管束會變褐色。
表現為整株或局部萎蔫、枯萎,到發病后期,病株會凋萎,死亡。
不同點
1)病原不同
青枯病,是由青枯假單胞桿狀細菌引起的細菌性病害。
枯萎病,是由半知菌亞門鐮孢霉屬尖鐮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。
2)癥狀表現不同
枯萎病一般開花結果期發病,從下部葉片開始發病,自下而上逐次萎蔫。葉色,逐漸由綠變淡,由黃到枯黃,進而轉為褐色。葉片,基本不脫落,整株枯死。莖蔓或莖基縱裂,并會溢出黃褐色膠質物。
病根褐腐,縱切病莖,可見莖基部維管束變褐色。潮濕情況下,病部表面有白色或粉紅色的霉狀物。
青枯病一般成株期發病,先是頂葉萎蔫下垂,然后下部葉片凋萎,最后中部葉片凋萎,也有一側葉片先萎蔫或全株葉片同時萎蔫。葉片青枯凋萎,一般不枯黃變色。
青枯病橫切病莖后,用手擠壓變色的維管束時,會有白色的細菌液溢出,這是它的病原細菌。
而枯萎病枯死后,葉色變黃,橫切面經擠壓無白色菌液滲出。
蔓枯病
蔓枯病又稱“黑腐病”,一般在瓜類上發生,發生時與瓜類枯萎病癥狀表現相似。
兩者最大區別
蔓枯病發生時,維管束不變褐色。
具體癥狀表現:
瓜類枯萎病,苗期至成株期均可發病。幼苗受害,子葉變黃、無光澤,子葉或全株萎蔫,莖基變褐縊縮、猝倒。
被害株最初表現為部分葉或植株一側葉片,中午萎蔫下垂,似缺水狀,但萎蔫葉早晚恢復,后萎蔫葉片不斷增多,逐漸遍及全株,致整株枯死。
主蔓縊縮流膠或發展成黃褐色的縱裂,縱切病莖可見維管束變褐色,濕度大時, 病部有白色或粉紅色霉狀物。
瓜類蔓枯病,主要危害莖蔓和葉片,多在成株期發病。
莖蔓發病
在節部出現橢圓形至梭形病斑,病部灰白色,有琥珀色膠狀物質溢出,后病部變黃褐色,干縮后其上散生小黑點,最后病部縱裂呈亂麻狀。
但維管束不變褐色(這是與枯萎病的區別),嚴重時引起“爛蔓”。
葉片發病
病斑為圓形或不規則圓形,黑褐色或有同心輪紋。發生在葉緣上的病斑,一般呈弧形。生于葉片中間則近圓形薄紙狀、淺褐色大斑。
再來看一下其他三種病害,它們也帶枯字,看看它們有哪些癥狀表現。
莖枯病
主要為害莖和果實,也為害葉和葉柄。莖部出現傷口易染此病。
病斑初為橢圓形,褐色凹陷潰瘍狀,后沿莖上下擴展到全株。嚴重時,病部變深褐色干腐,并可侵入維管束。果實染病時侵染綠果或紅果,初為灰白色小斑塊,后隨病斑擴大凹陷變褐色,長出黑霉,引起腐爛,葉子病斑繼續擴大時,葉緣卷曲,最后葉片干枯或全株死亡。
斑枯病
病菌主要浸染葉片,也為害莖稈。
初發病時,葉背面出現水漬狀小圓斑,后葉片出現褪綠斑點。
發病嚴重時,葉片逐漸枯黃,植株早衰,造成早期落葉。
葉枯病
主要發生在葉片。
葉枯病多從葉緣、葉尖侵染發生。病斑由小到大不規則狀,紅褐色至灰褐色,病斑連片成大枯斑,病間界限明顯。
后期在病斑上產生一些黑色小粒點。
以上幾種枯病您了解了嗎?介紹了枯病的區別,那么如何防治呢?
農沃綠克病靈,由光合菌、放線菌、乳酸菌、酵母菌等近80多種菌株構成,施用后,活菌會在土壤以及葉片形成一道防護網,能有效的把真菌性、細菌性、病毒等有害菌抑制并消滅,快速凈化土壤,保護葉片,預防和治療植株各種病害。
植物病害怎么辦?一瓶農沃綠克病靈輕松搞定。讓您的作物煥發生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