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8月,赤道中東太平洋海區已進入拉尼娜狀態,預計冬季將形成一次拉尼娜事件。
自2014年9月開始的超強厄爾尼諾事件于2016年5月結束后,赤道附近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持續走低。8月份監測結果表明,拉尼娜/厄爾尼諾監測區海溫距平指數較上月又下降0.05℃,達到了-0.53℃,表明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已偏離正常,進入拉尼娜狀態(見圖1)。
根據赤道太平洋海洋大氣環流現狀,以及國內外多家氣候動力模式和統計方法預測,2016/2017年冬季將形成一次拉尼娜事件。
拉尼娜事件發生時,由于赤道東太平洋海水表面溫度偏冷,東太平洋的下沉氣流和西太平洋的上升氣流加強,導致處于氣流下沉區的南美沿岸附近地區(如阿根廷)降水更加稀少,而處于氣流上升區的印度尼西亞、澳大利亞東部則更加多雨;當拉尼娜長時間持續時,非洲中部、美國東南部等地常發生干旱,巴西東北部、印度和非洲南部等地容易出現洪澇。
拉尼娜事件易導致我國北方秋季降水偏多,秋汛明顯,如1974、1984和2000年發生的拉尼娜事件,都造成了當年秋季黃河和淮河流域降水偏多;拉尼娜事件還易導致我國冬季氣溫偏低,出現冷冬,如2000年發生的拉尼娜事件,導致2000/2001年冬季,東北、華北地區氣溫明顯偏低,部分地區出現了少見的嚴寒;2007至2008年拉尼娜事件導致2008年初我國南方發生大范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。
中國氣象局將密切監視此次“拉尼娜”狀態發展,加強天氣氣候趨勢的研判和預測,及時做好氣象服務。
名詞解釋:拉尼娜(西班牙語“LaNina”),原意是“小女孩”,也稱為“反厄爾尼諾”,一般以西經120~170度及南北緯5度之間的赤道太平洋海區的海溫距平指數來判定。當該區海溫距平低于-0.5℃,則稱之為進入“拉尼娜狀態”;若“拉尼娜狀態”持續5個月以上,則判定為一次“拉尼娜事件”(見圖2)。拉尼娜事件一般2至7年發生一次,1950年以來共發生了14次。“拉尼娜”和“厄爾尼諾”都是導致全球氣候異常的重大天氣氣候事件之一。
播種遲三天小麥“不怕冷”
據農業專家介紹:小麥要適應自然界,而不是自然界要適應小麥。農民在播種“弱春性”、“半冬性”品種時,將播種時間推遲3天左右為宜。其實,播種差了兩三天,小麥生長效果就完全不一樣。科學種田絕不是簡單地施肥、用藥、耕作,不斷補充新知識,才能應對異常氣候帶來的不利影響,確保明年豐收、增收。